2022年以來,淮安區緊密圍繞“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工作總體要求,積極落實各項金融紓困解難政策,主動服務市場主體,幫助企業爬坡過坎,防范化解各類金融風險,為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活水”,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一是全力服務重大項目。突出把重特大項目攻堅作為頭等大事,落實“抓大項目、大抓項目”的要求,持續強化重大項目金融服務。強化信息推送。梳理重大項目,并編印成冊反饋給各金融機構,便于金融機構主動對接服務城市建設、交通水利、文化旅游以及鄉村振興、招商引資等重大項目,積極向上爭取,做好項目信貸儲備。強化專題調研。開展金融服務重大項目調研,組織銀行、擔保等機構調研重大產業項目,了解項目情況、融資需求,跟蹤對接服務。強化政銀合作。在全市首家出臺金融機構招商引資激勵辦法,開展銀行業金融機構與經濟部門結對共建,16家金融機構結對經濟部門,金融系統提供招商信息,實現政銀合作同頻共振。強化國企運營保障。積極落實“抓財力增收、強國企運營、防債務風險”,積極推進“調結構、降成本”工作,召開政銀企洽談會,推動金融機構擴大信貸規模,加快非標等融資產品置換,切實降低新增融資產品的綜合融資成本,進一步壓降國企項目融資成本,力爭全年新增銀行融資50億元,新增項目銀行融資成本降至7%以下。強化上市服務。建立健全企業上市后備庫,10家企業作為區上市重點培育對象,其中5家企業被列為市級上市后備企業,組織后備企業參加上市訓練營、上市沙龍等培訓,邀請沿海資本、紫金投資、毅達資本等投資機構赴芯聲微、飛特爾等有上市意愿的重特大項目開展股權調研,推進股權融資服務。
二是全力服務實體經濟。持續開展銀企對接。連續7年開展銀企“雙拜訪”活動,完善金融服務網格和金融管家聯動服務機制,組織金融管家“春風送雨、紓困解難”、“金融服務萬企行”專項行動,發布21家金融機構75個紓困解難金融產品電話,組織銀行、擔保等走訪有融資需求的市場主體,現場問診把脈,提供融資方案。線上持續發揮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對接作用,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注冊市場主體數、普惠貸款余額均排名全市第一。優化重點企業服務。開展智改數轉企業融資對接,逐一了解全區700余戶列統企業與80余戶智改數轉企業融資需求情況。持續推進銀擔合作。發揮融資擔保機構增信作用,加大對中小微企業、三農主體的融資支持力度,發揮區級風險分擔補償金杠桿作用,持續推進“四方合作”融資風險分擔模式,業務規模走在全省前列。強化金融 要素集聚。廣發銀行、南京銀行落戶開業,全市首家保理公司潤淮商業保理公司正式營業,宏信科貸公司、宏信農貸公司獲批開業,金融要素進一步集聚。
三是全力落實惠企政策。全市率先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金融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著力穩定經濟增長的實施意見》,統籌各類金融資源,推動更多金融活水注入市場主體。強化紓困解難,定期分析金融機構企業貸款情況,對企業正常貸款到期不再續貸的,逐筆梳理原因,形成對貸款中止的規上企業、中小微企業的清單和原因分析,精準服務涉農主體和小微企業發展。落實延展政策。實行到期貸款延展情況月通報制度,推動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貨車司機貸款和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個人住房、消費貸款等延期還本付息政策落實。加大政策性信貸產品投放。充分用好普惠金融發展基金項下政策性產品小微貸等產品,在門檻、利率等方面提供優惠。推動降費讓利。督促融資擔保公司落實降費措施,2022年新增及續貸擔保執行優惠擔保費率,其中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部分小微企業免收擔保費,切實降低市場主體綜合融資成本,推動金融機構讓利實體經濟。
四是全力化解金融風險。組織集中宣傳。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開展防范非法集資宣傳,開展2022年防范非法集資活動,結合疫情防控特點,通過手機短信、微信公眾號、網站、電子大屏等,共發送處非短信20萬條、大屏播放處非視頻和宣傳1000余次。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開展防范非法集資宣傳,組織參加全市防范非法金融網絡知識競賽、參賽人次位于各縣區第一。關注重點領域。持續4年開展非法金融線下門店清理活動,做到打早打小、動態清零。組織開展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非法集資、私募基金風險排查、互聯網金融政治等工作,圍繞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新世紀廣場、漕運廣場等老年人聚集區域開展專項宣傳,發放倡議書1000余份。開展專項行動。全市首家開展非法金融“小廣告”專項整治行動,對廣場、賓館、飯店、停車場、網吧、ktv等重點場所全面排查清理,開展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強化行業監管。開展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典當行、農民資金互助社等地方金融組織審計、現場檢查和年檢評級,強化地方金融組織風險管控。